当前位置: 黑塞哥维那 >> 地理位置 >> 案头书每周分享2018年1月第一周
▲
案头书-与你一起读书
板蓝根所谓输赢所谓人生
看完快一个月的书,才在写感想,那么我的感想就是:看完书一定要及时写,不然,当时看书的时候的想法,全都没了。
对我而言,《斯通纳》真的很值得一读。去年开始就告诉自己“终其一生,找寻自己”。想清楚自己要什么,人生该是什么样,然后不要着急,不要却懦,真的非常重要。可能是我成长的太慢,到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,但是那又怎样,明白就好。而这本书,平淡无奇的记录了斯通纳平淡无奇的一生,但就是很触动。我想斯通纳是每一个普通人认识自我、探索自我、塑造自我所能达到的极致。
“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,许多看过这本书的读者认为它的生活悲惨而不顺意,但是我却觉得它的生活非常好,好过这世上的许多人,他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,并被其触动”,“热爱是最重要的,如果你爱一件事,你就会懂得它,如果你懂得,你就会热爱有所长进……”
毫无疑问,斯通纳是始终热爱他的世界的。他热爱他所选择的专业,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开始,他本该与故乡的土地紧密相连的贫瘠人生忽然丰沛起来——“威廉·斯通纳意识到自己有那么几个片刻,使劲摒住呼吸。他把气息轻轻的吐出来,不时地意识到呼吸从肺里释放出来时,衣服随着身体不断起伏,他的目光从斯隆身上移开,打量着教室。阳光从窗户里斜照进来,落在同学们的脸上,所以感觉光明好像是从他们自身散发出来,迎着一片黑暗释放出去;一个同学眨巴着眼镜,一道浅浅的暗影落在面颊的一侧,上面汗毛被阳光照得清清楚楚。斯通纳开始感觉放在桌上紧紧攥住的手指松开了。他在自己的凝视下掉转过手来,很惊奇它们嗾使黄褐色,很惊奇指甲妥帖地嵌进粗壮的指端的那种复杂的结构;他觉得自己能感觉到血液穿过纤细的血管和动脉无形的流淌着,从之间到整个身体轻柔又脆弱的颤动。”……“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,他还从未以这种方式感知过自己”。
很美有木有。灵魂被触动到的片刻之间。我猜,一见钟情也可以这么描写吧。总归是被打动了。
纵观斯通纳的一生,毫无侵略,面对冲突,几乎都是消极退让,面对自己不幸的婚姻,既不去改善,也不选择离婚,只是忍受或者无视……他的一生像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,平淡无奇,但是他最难能可贵的一点,是在每一次选择或者决定的时刻,他都不曾犹豫不曾后悔的选择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决定,而不是“随大流”。
《斯通纳》的封皮上写: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,索性追求过完美的自我。和当年明月的话殊途同归:“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,就是用自己喜欢方式,度过自己的一生”。这本书没有一丁点鸡汤,甚至还有点丧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是一本相当坦诚的书,一本三百多页的书,似乎看不到任何技巧或者结构,但是看完就是莫名的感动和励志。
写的很水很混乱,完全不能表达我对这本书的热爱以及这本书的出彩。空时再改吧。以上。
分享诗一首:
《朝圣者》——赫尔曼·黑塞
繁华世界就此别过
我曾爱之弥深
即使我无所获
我仍感不虚此行
牧白牧老头读书小计
前言:今年没读书、没写东西、没出成果、没有对象。一年的时间都瞎逛、瞎玩、瞎拍、瞎看,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喝酒的道路上,如果不在路上,那么就在醒酒的征途中。假装自己是诗人,于是经常地跺了跺脚,结果一阵恶心,可能诗歌会让人造成高血压。话不多说,屁不多放,简单说下今年读的书,文学、文学、文学!在喝酒的路上、醒酒之后的一瞬间偶尔会翻开自己买的塑模都没撕的书看看。也偶尔会在火车上彻夜读书,因为我没有多余的时间给文字,除非他们能够跳出来在我的酒瓶上舞蹈。是此,以小结方式整理了下面这份读书单,不包括各种文学期刊、盗版书、电子书,不包括各种佛教经文(信仰我把他放在心里就好),仅仅是能够摸着就能产生快感的纸质书,不包括我已经读过但记不起来的书,请原谅一个老头的叨叨絮语和记忆力衰退。
1.《——世纪末的喧哗》,作者张志忠。讲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,年为主线发生在中国文坛的各种趣事,不按时间走,以大事、大争论、突出的文学作品游走,好看、好玩,有戏、有趣。
2.《陶渊明传》,作者钱志熙。以诗文为支撑来分析和解剖老陶的一声,以及在当时抱守孤贫的一股清流,那个时代的隐士,历史上的真隐士,还是田园诗的开创者。才华给了他青史留名的机会,贫穷给了他真正的自由。
3.《穆斯林的葬礼》,作者霍达。第二遍,50多万字一口气读完了,中间连个厕所都没上。文艺着的悲剧,以穆斯林为宗教和精神大背景,北平时代为社会背景,描写了不同人在不同的历史时刻所进行的发自内心的变化和思辨,这也是时代潮流中不可抵抗的一种现象。纵横交错的情感线索、喜怒哀乐的众生相,生死只在一瞬间,但抉择往往就如一块玉,看你怎么对待她。
4.《活着》,作者余华。电影已经成为了经典,书没有电影好看,但依然精彩。通过描写富贵的一声,从富有到没落,从繁华到荒芜,将那种发自内心深刻的无能为力感体现的淋漓尽致,能够道出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,成为了这本书一个技巧和软力量高超的表现。
5.《许三观卖血记》,作者也是余华。这本书向比较于《活着》来说,进步之处在于它寻找到了一种出路——卖血,已经不再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、任生活宰割的底层人士。有了进步,这种进步是积极地、有效的。就像啤酒里泡点枸杞,对于大众的认知来说,尽管艰难,但总是好的。
6.《有个地方你从未去过》,选编者唐欣。这是一本中外优秀是个选集,里面选编了一百来首现代诗,都很精彩,如果没有记错,最少也是看了两遍。
7.《寒竹诗草》,作者赵宗福。青海民俗界扛把子,中国民俗界大咖,对于“花儿”和“昆仑神话”的研究独步青天。这本书是他的古诗词,潜心做学问之际,也时时拿起笔杆写下一首首诗,诗律严正,形神兼备。
8.《老西宁记忆》,作者贾文清。一本民俗类的集子,里面讲的都是西宁的民俗,为什么要“躲灯”、为什么要“回娘家”、怎样生孩子之类的一系列民俗,读完让你明白原来这件事的背后是这样的寓意,青海人应该都看看。
9.《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》,作者路遥。一句话,农民的苦日子。
10.《鸟道》,作者周梦蝶。台湾诗人,记不清读了多少遍,很喜欢他,风格是孤寂清冷的参禅人。
11.《玄黄稿》,作者张进京,古诗词,豪迈,记录心情,可读。
12.《烟之外》,作者洛夫。台湾诗人,将古典诗词同现代诗的融合,绝了!!!
13.《我们仨》,作者杨绛。不多说,关于它的读书会到处是,反正是读了。
14.《王维集》,王维著,傅如一解评。通过时间线索,用王维的诗作串联起他的一生,老王是个好人,我爱他!
15.《叶嘉莹说杜甫诗》,作者叶嘉莹。我也爱叶嘉莹,她的东西你读了才会觉得原来一首诗古人可以写的这么牛逼。
16.《因为风的缘故》,作者洛夫。同样是诗集,不多说,作为粉丝的我。
17《苏辛词说》,作者顾随。叶嘉莹的老师,他的解读完全是天马行空式的,看似句句在诗外。,又时刻在诗内,需要慢读,有一定功力的人才会觉得厉害。
18.《局外人》,作者加缪。一本小说,嗯,一本很短的小说。至于讲了什么,我都已经忘记了。
19.《今生寂寞》,作者宋长玥。诗集,一个西部男人的悲壮史诗,我想我的这句话应该很厉害了,不多说。
20.《家书》,作者孔占伟。海南州诗人诗集,富有生活气息,读后感到现在还没有写完。
21.《湟柳集》,作者王海燕。词集,这个老头很有趣,文章写得好,酒喝得也厉害,写了一篇他的评论七千多字。
22.《单行道》,作者海烟。重庆诗人现代诗集。
23.《归有光散文集》,作者归有光。古代文学,古文,看着爽,有时候需要个翻译,仅此而已。
24.《乡土风语》,作者杨廷成。诗集,乡土诗歌。
25.《凝眸青海道》,作者刘大伟。历史散文随笔,丝绸之路上的青海。
穿穿我读了《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个世界了》挺感人的,讲一个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症的故事,这本书还挺感人的,她得了病以后对身边的人,还有努力的想要控制自己的思维,特别无力,记忆一直在很快的消失,面对曾经深爱的人,对他的只有排斥,不过最后结局还是挺好的。
君向何兮本周读完了苏童的《黄雀记》,但由于考试原因,没写读后感,所以分享一下百度的简介。
苏童是最有魅力的说故事者,以温婉、沉实、内敛的耐心,谐戏于叙述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、脆弱和逼仄。《黄雀记》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、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。故事并不复杂,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。分为三章:保润的春天、柳生的秋天、白小姐的夏天—三章的标题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。“通过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,组成三段体的结构,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,或者说这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命运,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。主题涉及罪与罚,自我救赎,绝望和希望。”
还看了三分之一的《月亮与六便士》,下周估计能看完,下周交作业。
至于《红楼梦》,当初说好共读的小伙伴大家可以先自己开始读,毕竟它是大块头,而且每个人手中的版本不一样,看书速度也不一样,我也会不时提醒你们读《红楼梦》哦!我们还可以在群里讨论讨论书中的内容,至于我,回到家就开始读《红楼梦》。
金轮法王昨天早上下雪了,出门的时候天还没有完全亮,天桥上细细绒绒的雪被行人走出了一条黑色泥泞的路。我拿出来随身带着的闲章,蹲在路边的矮墩儿上,拍照po图,开心的宛若一个斤的智障。
《徒然草》大概就是这么一本书。(感觉亵渎了它,捂脸)
缘于看到了一句话“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”,很是喜欢,于是找了书来看。终于看到了这句话“人心之花,未待风吹已自落”,就像国外的诗歌由诗人翻译出来更有诗意一样,这个译版是古文风格,豆瓣评论最佳译版,然而我也没看过其他的……
《徒然草》作者吉田兼好,长江文艺出版社。“徒然”在日语里意为“无聊、寂寞”,“草”是指草子,是用假名写就,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随笔、日记或民间故事等。作者吉田兼好是个和尚,如果放在当代,这位大师大概就是个天天po微博的和尚了吧~这本书有他对世事突发的感悟,遇到的风景、人物等等,名副其实的随笔。
如果单单是个简单的随笔集,大概不会是日本随笔文学的双璧,也不会作为日本古典文学入门读本而长盛不衰。作者在笔尖传递的慢生活,大概是我们现代人最缺乏也最需要的。
年底,我说“我太燥了,需要静下来,更需要慢下来”,然而没有时时刻刻的去感受周围的一切,依然太燥了。在想到一片混沌未知的前路时,急着去选择,却慌不择路。
然而慌乱带来的只会是更慌乱。
“蜉蝣朝生夕死,夏蝉不知春秋。倘能淡然豁达、闲适悠游,则一载光阴亦觉绵绵无绝;若贪得无厌、常不知足,则纵活千年,亦不过短似一夜梦幻。”《徒然草》于我的意义,大概就在于周围一切皆值得留心。读书也是一样,不管什么都一样。急于获得什么,往往难以得到,静下心来脚踏实地,最坏的结果,不过是大器晚成。
书里有很多很美的句子:
“人心之花,未待风吹已自落。往昔岁月,佳人依依。情意绵绵之语,至今犹难忘怀。可叹别离经年,已形同陌路。生离苦,更甚于死别悲。”
有很多特别的观点:
“身份无论高贵或是卑微,总以无子嗣为妙。”
也有一些评论的语句:
“书法不佳者,不可沮丧,应鼓勇纵笔题字,勤加习练;自叹书法拙劣而请人代笔者,反令人嫌厌。”
跟季羡林接地气的日记差不多吧,不是一本波谲云诡的悬疑小说,不是一本说你会成功又不给勺的鸡汤,只是从吉田大师的角度,看看他看到的世界。其实生活没那么急。
投稿小伙伴可以直接在后台回复,或发送至邮箱
qq.中科医院曝光白癜风公益帮扶